10月12日,应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胡岩访问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并作了题为“上地幔流变学三维结构和性质”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胡岩研究员通过建立合理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对不同俯冲带的流变学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的俯冲带有类似的流变学结构。 胡岩首先介绍了最近二十多年的GPS观测数据为我们认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地震震后地壳变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接着阐述了一个俯冲带大地震发生时、震后几年时间内、震后几十年后以及震后上百年以后等不同时期上板块的运动情况,根据不同时间段上板块的运动情况,揭示了控制地壳震后粘弹性变形的三个主要过程,即:震后几年时间尺度内断层面持续的无震滑动、上地幔的粘弹性反应、断层面的重新闭锁;随后介绍了如何通过建立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研究2011年日本、1965年智利、以及1700年Cascadia等俯冲带地震上地幔流变学结构对地震震后变形的影响,结果发现用同一个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俯冲带地震震后地壳变形,得出了不同的俯冲带有着类似的流变学结构的结论。 胡岩研究员的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活跃,理解深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报告结束后,大家提问踊跃,胡岩研究员一一作了解答,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胡岩研究员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地震地质学以及经济学双学位,2012年在王克林研究员指导下获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做博士后,师从Jeff Freymueller,研究东南部阿拉斯加的冰后回跳粘弹反应;2013年至201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师从Roland Burgmann,先后研究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2年印度洋地震、1700年Cascadia地震等。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Albert Huang Chao Hong奖学金以及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委员会(NSERC)颁发的加拿大博士奖学金。胡岩共在Nature,Nature Geoscience,JGR,Geology,EPSL,GRL,G3等先后发表了17篇文章。其中Nature,一作通讯一篇,合作者两篇。
|